四川三台县麦冬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解决办法
麦冬属百合科沿街草属药用植物,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等功效,是名贵中药材。三台县是四川麦冬主产区,据史料记载,人工栽培历史可追溯到600年前,尤以涪江沿岸冲积河坝所产麦冬(地理商标:涪城麦冬,下文中三台麦冬即“涪城麦冬”)最为独到,是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大,种植效益高,是三台县最具优势的产业。
自2009年来,三台县把麦冬列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内容精心培育,通过抓规划、建基地、引企业、建市场等综合措施,麦冬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产业概况
(一)种植现状
三台县麦冬种植集中在涪江沿岸冲积河坝区域,肥水条件较好,温光资源充足,种植区毗邻绵阳市,处于绵(阳)遂(宁)高速公路、绵(阳)三(台)快速通道两条主干线沿线,种植条件和区位优势突出。
2011年,三台麦冬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4万亩,平均亩产285公斤,总产8660吨;麦冬交易初始价(农户出售价)平均达120元/公斤,麦冬总产值达到10.39亿元,麦冬种植区人均仅麦冬一项收入达到5316元。
目前,四川绵阳三台麦冬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80%,是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种植规模、种植水平处于绝对领先。2005年,绵阳三台“涪城麦冬”已注册为证明商标;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通过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认定,不仅在绵阳实现了国家标准零的突破,而且填补了国内中药材国家标准的空白;2009年,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全国精品农产品。
(二)种植效益
一是麦冬药用效益。近三年来,绵阳麦冬最高亩平收益达到3万元,最低亩平收益也稳定在1万元以上,其中不包括粮食、蔬菜等其他作物的收益。
二是复合种植效益。麦冬系一年生植物,三台麦冬从种植到采收历时一年,株型小近地面生长,喜阴,对光照要求不高,收获物为地下块根(麦冬籽),光、温、水、肥可通过种植其他作物有效利用,种植麦冬全部间作其他粮经作物,相对于麦冬而言,其他作物收益是额外部分。近年来,三台县不断创新高效种植模式,已探索出“麦冬/玉米/大蒜”、“麦冬/玉米/玉米(秋)”、“麦冬/玉米/蔬菜(露地)”、“麦冬/蔬菜(高架)”四种复合型种植模式,其中: “麦冬/玉米/大蒜”种植模式,除麦冬外,亩平收玉米600公斤、大蒜苔500公斤; “麦冬/玉米/玉米(秋)”种植模式,除麦冬外,亩收春玉米600公斤、秋玉米300公斤; “麦冬/玉米/蔬菜(露地)”种植模式,除麦冬外,亩收玉米600公斤、蔬菜3000公斤;“麦冬/蔬菜(高架)”种植模式,除麦冬外,四季蔬菜连续种植,亩收商品蔬菜6000公斤,绿化麦冬苗4000斤。这四种高效复合种植模式除麦冬收益外,收获的粮、经其他作物亩平再增收2000-8000元,三台麦冬地综合收益每亩不低于1.5万元,最高年份达5万元。
(三)发展前景
麦冬已被列入国家药典50种基本药物目录,未来需求空间巨大。据药典记载,麦冬医药功效较广,药用面宽,并具有保健功效。被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后,麦冬将更加广泛应用于中、西药产品生产和保健品生产。因其属于基本药物,且产地局限和在全国的绝对规模优势,未来四川麦冬种植基地生产的三台麦冬市场需求趋于看好。除医药价值外,麦冬的保健功能开发正在起步,未来发展深度广度还有很大的空间。
(四)产业开发
目前,当地已有企业将麦冬作为原料加工生产保健酒,中华医药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正筹备入驻三台开发麦冬产业,建GAP基地、麦冬初深加工基地、麦冬文化创意园,并开发麦冬保健和食用功能。
二、影响麦冬产业发展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质量安全隐患。无公害生产是农产品生产的目标要求,品质受损会直接导致品牌贬值,最终受损失最大的是生产农户。从总体上看,四川三台麦冬种植基地标准化水平较高,产地与产品无公害指标合格,但还需注意两个环节上的质量安全与品质隐患。
一是生产环节。虽然县农业部门每年对麦冬种植户进行培训,发放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严控投入品,但由于农户分户生产,基地规模大,种植面积宽,必须密切监控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产量增长而过量使用药剂。
二是销售环节。应在初加工与交易中,防止个别商贩为追求麦冬外观色泽而添加影响品质的原料,防止麦冬受到非生产环节污染。
(二)销售环节过多。由于麦冬地域局限,农户分户生产,麦冬从农户手中到企业原料车间要经过多个环节。每年麦冬收购季节种植区商贩云集,无形中抬高了终端价格,药用企业成本较高。制药企业如果找到其他原料代用,就会减少麦冬用量,农户成为最终受损者。销售环节过多,容易使麦冬受到多环节污染。
(三)品种改良与前沿技术支撑较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种选育与技术更新较慢,农户多选用壮苗无性繁殖,科研单位选育麦冬新品种以及配套新技术研发进展慢;二是没有麦冬收种配套机械,麦冬种植劳动强度较高,从苗期栽种、生产管理到籽粒收获,需要大量劳动力手工操作,种植成本增加,急需开发适于麦冬收种的农业机械。
(四)麦冬深加工及保健品开发程度不深。麦冬绝大多数用作制药企业原料,深加工以及保健品开发不多,个别企业开发的保健品层次不深,档次不高,尚未真正打入市场,麦冬的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产业化经营集中度不高。一是经营理念陈旧,个别部门及农户把麦冬经营简单地理解为从农户或小商贩手中收购赚取价差,在市场培育、文化挖掘、产品宣传方面下功夫不多。二是经营机构散,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麦冬专业合作社在生产、销售环节组织带动农户的力量较弱,在市场控制、价格保护、农户利益分配等方面履职能力较差。
三、做强麦冬产业的对策
(一)以“三园四中心”为内涵,配套产业开发综合功能
分析近年来麦冬产业发展状况,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借鉴2009年四川.三台麦冬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专家意见,做强三台麦冬产业,应以“三园四中心”建设为内涵,强化麦冬产业开发综合功能。
“三园”建设:一是建麦冬良种繁育园。充分利用现代的遗传育种手段,依靠科研院校科技实力,加快麦冬品种选育进程,推行良种繁育商品化。二是建标准化种植示范园。以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为载体,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建立高标准的种植示范基地,完善麦冬种植地方标准,制定标准化示范技术体系,完善绿色防控与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建麦冬文化创意园。大力挖掘和宣传麦冬文化,扩大“涪城麦冬”及其产地的影响力。支持麦冬专业合作社、麦冬种植大户参加全国中药大会,举办麦冬论坛峰会、麦冬商品交易会和麦冬文化节,编撰麦冬文化宣传片,以麦冬提升三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中心”建设:一是建麦冬加工中心。引进麦冬淘洗、晾晒、揉搓、分级等初加工设备,建3000吨气调库,改变人工初加工,解决贮藏难问题。引进大型制药企业,在当地建原料加工车间,打造现代化精深加工区。二是建麦冬检验检测中心。负责生产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检验、质量标准制定,在交易中心和农户生产中推广简易检测技术。三是建麦冬交易物流中心。以三台花园镇为核心,建产地型交易市场,具备麦冬集散、信息公示、结算、价格形成等综合服务功能,成为中国最大的麦冬交易卖场;大力开发电子商务,建设电子交易市场,构建交易信息数据库,构建全国麦冬及时交易价格平台系统;建立物流配送市场,引入2-3家专业配达企业,开展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四是建麦冬成果转化培训中心。着重解决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在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通过培训,将标准化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通过成果转化培训中心的平台,引进科研院校开展麦冬技术创新。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涪城麦冬”科技专家大院,为“涪城麦冬”产业全面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提高产业基地组织化程度
麦冬产业基地辐射9个镇乡,要大力培植麦冬种植专业合作社,9个镇乡至少培育一个。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职能是将基地农户紧密组织起来,解决和预防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平台,开展培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种植模式,有利于麦冬基地附加产业的形成。如花园、永明、建设三镇乡麦冬地大蒜产业;灵兴镇麦冬地高架蔬菜产业。
二是统一农投物控制,统一质量标准。以专业合作社为组织者,对产业基地农户生产农投物(药、肥、种等)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置,统一田间档案记录和无公害管理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标准。
三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代表,搞生产管理,与市场奥博。基于专业合作社统一农投物控制,对生产实行社会化服务式管理,开展统防统治。在市场谈判中,代表农户询价签订单,避免分户经营及小商贩参与之下的恶性竞争,最大程度保护农户的利益。
(三)以加工企业为牵引,延伸产业链条,巩固产业基地
引进一批大型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基地,专做麦冬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开发麦冬药用功能、食用保健功能。同时,搭建平台引入资金,围绕麦冬产业开发相关附加功能,如麦冬产业观光农业开发等。如果企业入驻,就保证了原料基地稳定,同时增加了产业附加值,还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四)发挥政府在引导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政府在引导麦冬产业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及任务是:产业政策体系建设、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产业信息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与质量体系建设,每一项体系都是围绕麦冬产业来展开。为此,有必要组建多部门组成的麦冬产业推进办公室,每年从财政中安排工作经费,专门用于产业推进相关工作。
我们通过本文分析三台麦冬产业发展前景,查找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与对策,旨在坚定产业基地建设的宏伟目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实现30亿元产业目标,打造“中国麦冬之都”。
(本文作者:唐茂贵 文章来源:四川三台农业局 整理:绵阳玉森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