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缝插针”保护“涪城麦冬”品牌
“我家种了三亩多麦冬,这几天天气好,是采收麦冬的关键时期,家里人手不够,我们还专门请了几个邻近村子的朋友帮忙采收。”日前,记者在三台县老马乡小围村见到了麦冬种植户张安局一家的忙碌景象。采、收、加工是麦冬上市前的最后几个关键环节,忙了一年,眼见快要见效益了,所以张安局一家老小齐心协力采收麦冬。
和张安局一家人一样,行走在三台北路——涪江沿岸的14个麦冬主产镇乡,随处可见田间地头,农民采收麦冬的一片繁忙而又热闹的景象。作为农业大县,“涪城麦冬”早已成为三台的一张耀眼名片,是三台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更是三台重要支柱产业,是花园、永明、灵兴等14个镇乡近20万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占产区种植户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居于全国首位。
“今年全县种植麦冬4.3万亩,涉及5万户农户,目前是采收和加工的关键时期,要绝对把好‘加工关’、‘质量关’,才能确保上市的‘涪城麦冬’优质无公害。”三台县麦冬产业化办公室负责人曾明书表示。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农户为抢占市场提前采收麦冬,以及加工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对此,曾明书表示,麦冬的集中采收时间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提前采收会影响麦冬块根二次膨大,导致麦冬有效成分积累不足,严重降低麦冬品质和影响“涪城麦冬”品牌。因此,为进一步加强监管、指导农户进行麦冬规范采收和科学加工,三台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对于不按规定采收的农户,通过大会、广播等形式曝光、教育;三台县委农办、县农业局、县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局、县科技工信局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对加工环节的监管,坚决杜绝使用煤炭火直接烘烤麦冬、使用硫磺熏蒸麦冬等行为,指导企业和农户采取自然晾晒和使用电热泵烘干设备、热风炉传热装置、锅炉热蒸汽传输系统,烘干无硫、无一氧化碳的麦冬标准化加工工艺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确保麦冬加工环节的品质和安全。
“今年全县麦冬苗种植面积较去年略微增加,有部分农户担忧今年麦冬市场价格将下降。但就目前我们监控到的市场均价来看,在正常波动范围内。”为规范麦冬市场秩序,三台要求各部门和镇乡对入驻经营、加工企业实行申报准入制,及时建档和加强监管,严禁提早采收的麦冬进入市场交易,引导企业和客商拒收提早入市的麦冬,确保既不能出现哄抬价格的现象,也不能出现压级压价的行为,逐步建立入市麦冬产品初检和准入制度,切实保护“涪城麦冬”的品牌声誉,确保农户利益。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坚持产业集聚、绿色发展,促进医药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和绿色安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麦冬作为重要的中药材,三台是全国麦冬主产基地县,肩负为国内外提供优质麦冬原料的责任,更应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形势、新要求,主动作为,科学创新: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
“绿色发展一直是我们的坚持方向,将‘涪城麦冬’打造为‘药食同源’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曾明书这样说道。可喜的是,2004年,四川省质监局通过了对花园镇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的验收,四川省农业厅授予三台县无公害麦冬生产基地标牌;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涪城麦冬”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三台县再次通过了2个麦冬GAP认证基地,成为全国唯一在同一地区同一品种拥有5个GAP认证基地的药材产区;而以“涪城麦冬”为主的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已通过国家科技部批准。
三台将继续不遗余力,以“见缝插针”的方式,从种植、采收、加工、收购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农户的指导、监管,传承保护发展创新涪城麦冬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