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绿色税收”释放“生态红利”
公司位于中国麦冬之乡,常年向全国各地批发优质绿化麦冬苗。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从我国首批三大生态文明试验区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正处工业化发展中期的江西在绿色崛起中寻找着经济发展的答案。而在此过程中,江西省国税部门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了一座“绿色税收”之桥,“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政策助“绿” 绿色能源驶上快车道
一辆辆运送垃圾的车辆源源不断进出厂区,运送的垃圾经过分拣、整理后,通过锅炉燃烧,采取“一进四出”方式产生热能带动发电机发电,最后并入国家电网。这是新余市板桥工业区内永清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发电分厂的场景。发电厂年发电量达6800万度,日处理垃圾600吨,能满足新余市10至15年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据公司经理蔡义介绍,3年来公司垃圾发电和余热发电项目共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796万元,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1484万元。
而在景德镇乐平市鸬鹚乡龙口村、高家镇樟木里村,两年前坑坑洼洼、杂草丛生的荒地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光伏大棚。棚上发电,棚下种菜,植油茶、野甜茶等林业作物,麦冬苗、三叶青、绿化麦冬苗等药材以及旱稻、蚕豆、黄秋葵等农作物长势喜人。麦冬苗价格较高,这座仅花了6个月便建成投产发电的现代化光伏电站可为江西电网提供7千余万千瓦时的清洁能源,以25年发电周期计算,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1.3万吨。
据测算,近3年国家电投江西电力有限公司已取得税收减免2.67亿元。“把热电工业融入碧水蓝天,点亮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本,税收政策的支持功不可没。”公司财务部主管帅敏说。
政策助“绿”,能源“绿化”的效率更高了,国家电投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驶上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16年底,风电66.45万千瓦(含权益装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5.87万千瓦,其中乐平光伏电站成为江西省首个“农(林)光互补”示范项目。
产业变“绿” 企业发展植入绿色基因
去产能、调结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高能耗企业开始将绿色基因植入生产,将环保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坐落在瑞昌市码头工业城的江西理文造纸有限公司,95%以上以废纸为原材料进行生产,污水处理系统采用荷兰原装进口设备,总投资12亿元,年产约36万吨,污水站日处理能力2000吨。自2016年8月以来,公司投资7亿元建设新的生产线,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产,建成后计划年新增产能35万吨,年增收8至9亿元,新增进项税额9000万元左右。公司财务部经理章波表示,进项税额抵扣省下来的资金将全部用于废水、废料处理。
江西国税部门将税收服务直通车开进本省钢铁行业龙头企业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辅导企业申请办理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即征即退审批手续,跟进对接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在国税部门的支持引导下,方大特钢从2012年开始进行环保技改更新设备,合理回收利用工业余热余压废旧烟气用于发电,高炉炉气放损率由2012年的8.98%下降到2016年的0.63%,所发电量不仅解决企业自身生产用电,而且销售给周边中小企业,达到了既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经济社会双重效应。
“自2012年以来,我们领到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即征即退税1447万元政策红包,税收优惠盘活了现金流,有效缓解了结构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公司现任董事长钟崇武介绍,公司每年回收利用工业余热余压废旧烟气516317万立方米,节约生产成本6188万元。据悉,改制以来方大特钢先后进行50多个环保项目建设。
田间添“绿” 农村发展装上绿色引擎
鄱阳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发电供热、废弃农作物处理、灰渣综合利用的生物质环保电厂,近三年利用稻壳、农林三剩物等农林废弃物57.65万吨,节约标准煤20.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万吨,带动农民就业2400余人,农民增收1.56亿元。
“2016年我一共送了167.8吨三剩废料,收入58897.8元,抵上过去两年半的收入。”鄱阳县田畈街镇小港村农民吴永淮一边翻着账本,一边笑着说,小港村原来有不少贫困户,许多农户除了种植粮食维持温饱,几乎没有其他收入,而现在销售农林三剩物给凯迪公司成了许多农户重要收入来源。
绿色发展已成为江西各地的基本路径。据统计,仅吉安市就培育了规模以上绿色产品企业113家。在吉水县丁江镇铅坊村委畲族村,大片食用菌种植基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基地年产湿木耳2.5万公斤,干木耳、香菇数千公斤,远销浙江、江苏等地,获利约30万元。自产农产品免税,还可以开发票给购货方抵扣税款,生意越做越好。”归乡创业的贺志刚把技术带到家乡,吸收村里18户贫困户入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一起从土里“刨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在税务部门“给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下,江西绿色发展释放出强劲动力。